答案往往是,圣誕帽、彩帶、面具、孔明燈、發光發卡、蘋果之類圣誕節日商品。
但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你們,這些是最糟糕的,賠錢的幾乎都是賣這些的。不僅如此,類似的事還會出現在春節等其他節日。你發現到處是你的競爭對象。
不僅僅是地攤,更包括了超市、商場、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店鋪,賣著一樣的東西,最后生意很差,很多貨壓在手里。所有人都能想到的東西,再去盲目跟風,結果只能是失敗。
說是“災難”并不過分,因為很多人都會想著“這么難得的節日,這么大的人流量,這么好賣的產品,我都賣不出去。我可能不適合擺攤……”于是他們從此放棄了創業。

另外,很多粉絲會擔心,網購這么發達,別人都在網上買了,就算在地攤上看上什么新奇的東西,肯定不會馬買,而是默默掏出手機打開淘寶……
是的,線上分走了線下的部分生意,但不是說逼死了實體。而且網上還能進貨,進貨價更便宜呢,你不也是受益者嗎?
像可規劃的、可預期的,比如衣服、鞋、包、配飾、化妝品、零食、小電器;以及網上和線下差價比較大的比如窗簾、化妝品、魚竿、電器、手機,大部分人都會在網上買。
特定的產品類型,決定了網購更方便。但還有很多東西,是要看質量才能購買的,或者是非常小的東西,很少包郵,或是急需等不了快遞幾天的東西。
而且線下的機會在于直接體驗,以及臨時誘發的購買欲。
最后,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商機。供求關系是賣得好的一個關鍵,抓住需求才能賺錢。
比如在兒童醫院附近,每天有很多小孩去打疫苗、看病,家長為安撫孩子,經常會給孩子小禮物,那里很適合賣糖果和價位20元以內的毛絨玩具。
比如在小區附近賣收納箱、化妝盒,反響就不錯。硬殼的收納箱太重,喜歡收納的多是女生,她們拎不了太久所以會比從超市買更方便。
賣無紡布的收納箱,盡可能配更多的款式,比如裝衣服用的、收納棉被用的、小圓筒,小,可掛在墻壁上的支架,一格一格專門裝內衣襪子的,形狀像房子,可以當凳子坐的收納箱……
其次,任何一種商品都有熱銷期。像五金在天熱的時候特別好用,冬天的時候很少人購買。收納箱也是,我認識的一個攤主,從4月份一直熱銷到10月份,但已進入11月,生意雖然少了一半,他才意識到這就是季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