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遍地都是合伙人,我每天要見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團隊,經常都是來一群人,一介紹就是:“這是我的合伙人?!钡怯卸嗌賱撌既苏娴亩裁唇泻匣锶??
目前一個時代下,沒有一個人是萬能的,沒有一個人什么都懂。因此,需要尋找基因不同的合伙人,互相成就、互相彌補,互相幫助對方成長,共同促進一個機構不斷向新平臺邁進,以及跟它的競爭對手去競爭。
“合伙人”的概念源于西方社會,最早產生于服務性的行業,包括律師、會計師、金融領域,服務行業需要更快地隨著社會生產的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經營模式,所以合伙人變得非常的多,包括律師事務所。
為什么今天在中國,合伙人變得如此重要?因為大量新生企業在不斷滋生,每天北京新產生的創業企業就有五六百家之多,在這樣的狀態里面大家不斷地迭代更新,不斷從競爭中成長起來,學習周期變得非常短。
恰恰是應該基因不同、知識不同,經驗可能不同的一伙人,才配當合伙人,合伙人和職業經理人確實有很大不同。這是一群互相彌補、互相補充,成為一個核心團伙才能帶領這個團隊往前走一個很重要的領導群體,這跟原來的董事長帶領一群職業經理人往前走,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在一個企業里面,有不同層面的合伙人,也有不同階段下的企業合伙人,對于初創企業,以及像京東這樣規模的企業,對于發現合伙人和高潛力人才的定義是不同的。
雷軍經常講:他創業之初70%的時間都在找人,他找的是他那個層面的合伙人。合伙人要互補,甚至要成為自己的鏡子,甚至能跟你自己最熟悉的東西互相挑戰。
找合伙人最怕的是找最熟悉的那些人,跟我們觀點最一致的人,最后找的是同質化的人,這個不是合伙人最需要的,也違背合伙人的最根本原則。我們要找不同的人,基因不一樣的人,但是為了同一個理念,同一個遠大理想,同一個愿景去奮斗,這是合伙人最根本而且是背靠背的信任。
找這樣的合伙人,做起來很難,比在九萬個員工里面發現高潛力人才還難,怎么激勵他們?給他們機會?給他們平臺?這是技術性的工作。而尋找到創始企業合伙人,那個是緣分性的工作,甚至不是靠努力可以得到的。
現在創始人交往的圈子非常重要,創始人社交層面交往的人,眼界夠不夠寬?他看人的視角夠不夠寬?有沒有接觸到足夠多的人群?這個非常重要,決定了這家企業能不能找到豐富多彩的合伙人。
合伙人,之所以叫合伙,不是誰雇傭誰,特點就是大家合在一起入伙。既然合了伙就是要共創、共享、共擔。創業是馬拉松,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堅持到最后,這一伙人也會有人掉隊,也有人半路就走了。怎么面對高管離職,怎么換高管?這就好比革命者拋頭顱撒熱血,看不到明天就可以成功,但是他相信未來。所以遠大的理想和夢想,確實是團結合伙人非常重要的東西,這真不是虛的東西,是很實在的東西。我經常到3W咖啡館,你確實可以看到創業者的態度和創業者眼睛里的金光,和大企業的職業經理人真的不一樣。
這種金光是什么東西?無論中國還是國外,我看到那么多的創業者,他們都有共同的特征:有夢想,為夢想而創造的那種熱情,這是創業者必須有的特質。
所以,創業到底是什么目的很重要,創業是為了融資?上市?為了發財?為了財務自由?為了好玩?為了出名?為了熱鬧?為了趕時髦?其實都不對。
創業就是為了創業,為創業而創業的創業,才是真正的創業。創業這個事兒我就喜歡,創業失敗了我還要創業,你問你的合伙人,他是不是這樣想?讓他們捫心自問。如果不是這樣,他就不是一個合伙人。